觀塘君
香港陸地面積1100多平方公里,僅有深圳的一半多點。
並不大的香港,還有四分之三的土地沒有開發(fā),屬於自然郊野。臺灣自然作家劉克襄寫過一部書《四分之三的香港》,寫的就是香港的郊野、鄉(xiāng)村和行山徑。
香港習(xí)慣上分為港島、九龍、新界三大區(qū)域,這是大致的叫法。具體來說,全香港有18個行政區(qū),港島4個,九龍5個,新界9個(含離島)。
筆者所在的報館屬於觀塘區(qū),位於九龍半島東部。從觀塘前往路途比較遙遠的新界西北,有一個著名的區(qū),叫屯門區(qū)。
為什麼說屯門著名?
因為從歷史上看,屯門是香港在中國古代文獻中提及最多的地方,其他區(qū)域甚至可以說鮮有記載。
如果當(dāng)年英軍不是先在香港仔登陸,而是在屯門登陸,也許今天的香港就叫做屯門。
歷史不能假設(shè),儘管當(dāng)時的屯門比香港仔地位重要得多,名氣大得多。
從地理位置上看,屯門臨珠江口,北面依次是南頭半島、虎門威遠炮臺群。
可以說屯門是抵禦外敵進入珠江口的第一道軍事屏障。據(jù)記載,早在春秋戰(zhàn)國時期,屯門就有軍事和貿(mào)易活動。
到了唐開元24年,更是設(shè)立屯門軍鎮(zhèn),駐軍二千人,視為南方的港口重鎮(zhèn)、交通樞紐。
韓愈《贈別元十八協(xié)律詩》中寫道「屯門雖雲(yún)高,亦映波浪沒」,劉禹錫《踏潮歌》中寫道「屯門積日無回飆,滄波不歸成踏潮」。
可見那時的屯門已經(jīng)是一處知名的所在。
「屯門」從字面上釋義,即「屯兵之門」,也是「屯田防衛(wèi)的海門」,是古代文獻最早出現(xiàn)的香港地名,比「香港」名字的出現(xiàn)要早得多的多。
還有另外一種說法,廣東稱入??跒椤搁T」,屯門名字的來源也可能是指在入??谕捅吞铩?/p>
明代設(shè)立新安縣之前,屯門曾發(fā)生過中西方第一次較大規(guī)模海戰(zhàn)。那是公元16世紀初,西方完成大航海後,葡萄牙(當(dāng)時譯作佛郎機)人來到了屯門。
明正德九年(公元1514年),葡萄牙人佔據(jù)屯門一帶。明正德十六年(公元1521年),廣東海道副使汪鋐率兵擊敗葡萄牙艦隊,重新奪回屯門,史稱「屯門海戰(zhàn)」。
葡萄牙人搶佔屯門不成,又去了澳門,後來連哄帶騙獲得上岸曬貨的許可,再後來逐漸佔據(jù)澳門。
歷史不能假設(shè),但我們不妨假設(shè)一下,如果屯門海戰(zhàn)葡萄牙人沒有被擊退,也許屯門就成了今天的澳門。
同時也說明屯門這個地方對於大明王朝的重要性,絕不允許外來勢力染指。
屯門如今成為香港的一座衛(wèi)星城、新市鎮(zhèn),又因為深圳灣大橋,屯門成為深圳及內(nèi)地從西部進入香港的第一站。
疫情之前,屯門最大購物中心——屯門市廣場,一度成為內(nèi)地人來港購物的集中地之一。
如今特區(qū)政府啟動北部都會區(qū)建設(shè)計劃,屯門作為比鄰新區(qū)的成熟市鎮(zhèn),發(fā)展前景不可估量。
在屯門中心區(qū),有一條路,名杯渡路。這個地名背後又是一個著名的歷史故事。
前不久我們舉辦活動,邀請知名歷史學(xué)家劉蜀永教授,分享港深地名故事。劉教授選擇的題目就是《杯渡路的故事》。
南北朝時期,一位高僧以杯渡海,來到屯門,被稱為杯渡高僧。這頗像達摩祖師「一葦渡江」的故事。
杯渡高僧籍貫不詳,據(jù)明代《池州府志》和清代《九華山志》,稱杯渡為「天竺僧」,而《嘉慶重修一統(tǒng)志》則稱杯渡為「冀州人」,相傳他是將佛教帶入香港的第一人。
杯渡高僧來到屯門修行,在青山的大山巖居住。因而,此山獲名「杯渡山」,其門徒在巖前築一茅屋作「杯渡庵」,後稱「青山古寺」,至民國初年改建成「青山禪院」。
從觀塘,無論乘地鐵,還是搭巴士,去屯門都需要一個多鐘時間。
兩廂比較,搭巴士走的直線,且票價便宜些。乘地鐵就要繞來繞去,兜個大圈。
於是我這次放棄地鐵,改乘巴士。坐在雙層巴士的二層頭排位置,視野開闊,有一個多小時時間可以飽覽沿途景色。
其實沿途景色主要是樓,高高的、細細的、密密的樓。
香港有四分之三土地沒有開發(fā),樓宇都種在四分之一上,也難怪居住環(huán)境如此擁擠逼仄。
巴士過了荃灣,沿途換了景象,左邊是大海,右邊是高山,山海之間,高速路上,車水馬龍。
終於來到屯門青山腳下的青雲(yún)站,到此再無公交工具,去往青山禪院只能靠雙腿了。
有人說可以打車,是可以,不過那不是自虐型特種兵的選擇,甚至可以說不是City walk的風(fēng)格。
青山位於屯門市鎮(zhèn)西側(cè),主峰海拔583米,因為緊鄰市鎮(zhèn),平地高山,起勢迅猛,頗具雄偉巍峨之勢。
從青雲(yún)站,經(jīng)興才街、楊青路,進入青山寺徑,正式開始上山,山路很陡。
雖然直線距離不遠,因為是山路,很費些時間。
半個小時之後,終於來到「香海名山」牌坊,這算是青山禪院的山門吧。
青山禪院,又名青山寺、杯渡寺,千年古剎,與凌雲(yún)寺、靈渡寺並稱香港三大古寺。
名頭著實不小,不過佔地規(guī)模不大,建築也大多是後來重修。
有意思的是,此寺歷史悠久,中間還改做過道觀,於是乎,如今寺廟正殿旁緊連著一座道觀,叫青雲(yún)觀。
說連著不太準(zhǔn)確,其實兩個建築就是一體的。佛道兩家比鄰而居,和睦相處,信徒們各拜各的主,或者都拜上一拜?!∏嚯?yún)觀似乎以求姻緣為主,臺階下還有月老的雕像。再加上寺廟進門處還有一座土地廟,土地公公、月下老人、四大護法,還有正殿之上的佛祖、真人等,同居一地,倒是熱鬧有趣,一派祥和。
佛道正殿彼此相通,幾隻不知是禪院飼養(yǎng),還是流浪的貓咪,或躺或蹲在殿上各個角落,絲毫不懼人。
看到我這個陌生訪客,一隻貓咪還近距離地對我上下打量了一番。
站在禪院平臺上,可以俯瞰部分屯門市區(qū)。
禪院大門上一副對聯(lián)「十里松杉藏古寺,百重雲(yún)水繞青山」,寫出了山中景色與古剎清幽,正是青山禪院所處環(huán)境傳神寫照。題寫者已無可考。
如此千年古剎,再加上杯渡故事、韓愈詩作,以及屯門海戰(zhàn),等等。
誰說香港沒有古代歷史,不僅有,還相當(dāng)厚重。
需要我們這些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挖掘整理推介,這也是說好香港故事的重要一部分。
?。ㄗ髡邆S媒體人、重度文史愛好者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