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位《警界回眸》讀者問我,1920年代離島長洲警署的「公辦」、「暗差」、「紅頭鬼」、「老更仔」,究竟是什麼呢?讀者說他在一本《一九二零年代長洲生活記隨》書裏,看到作者丘東明記述長洲警署有過這些人物。我於是閱讀這書,作者在書中回憶長洲當年不堪回首的往事,其中有簡述痛陳長洲警署的舊事。
「公辦」即督察
作者丘東明在書中記述,設(shè)立在小崗上長洲警署是附有一所叫「綠衣樓」即郵局。長洲警署是由一個英國「公辦」主管。我認為「公辦」應(yīng)該是指當時的長洲警署的署長,「公辦」應(yīng)該是居民的叫法。由於長洲是面積細小和人口不多的小島嶼,因此當時警務(wù)編制的「署長」,只是由一名英籍督察任職。警察行內(nèi)人戲稱為「島主」。而督察俗稱「幫辦」,幫辦官名應(yīng)該是源於清末時,清政府對相當官職人員的官階稱為幫辦。
「暗差」曾是偵探官方譯名
這書又記述,當時長洲是編制有一個「暗差」,是便衣警探。我的研究所得,其實當時「暗差」是官方對刑偵人員的英語DETECTIVE的官方譯法。警隊於經(jīng)歷香港海員大罷工後,在1923年新成立刑事偵緝處又叫偵探部,俗稱「雜差房」。DETECTIVE意思是偵探,為什麼叫「暗差」呢?應(yīng)該是當時警隊的師爺即翻譯人員,將英文DETECTIVE職務(wù)即暗中調(diào)查的探員,譯成「暗差」,可從當時探員的證章證實。
1920年代香港警察偵緝部人員的「暗差」證章。 圖片來自香港警隊博物館網(wǎng)頁
「紅頭鬼」與「紅頭阿三」
這書又記述當時長洲有6、7名的印警和華警,居民叫印警做「紅頭鬼」,華警叫「老更仔」。我進一步解說作者丘東明所述的「紅頭鬼」、「老更仔」都是警員,即是當時長洲只有6、7名警員。
至於將印警稱做「紅頭鬼」,是因為當時的印度籍警察是錫克教徒,而信仰錫克教的男性習俗,是要用頭巾纏包頭髮。當時印警使用紅色頭巾包頭,因此被居民蔑視稱為「紅頭鬼」。這和舊時上海租界的印警,被上海人稱做「紅頭阿三」不謀而合。
1920年代香港印度錫克教徒警務(wù)人員,是一名「三畫」即警長。林建強提供圖片
華警「老更仔」
至於華警叫「老更仔」,是人們對新界的華籍警員的蔑稱。因為舊時駐守新界的華警質(zhì)素比市區(qū)的警員為低,而紀律較為散漫,有若鄉(xiāng)村的「更伕」即廣東話的「打更佬」。其實,在上世紀七十年代之前,警務(wù)人員間是有一首順口溜,諷刺市區(qū)和新界的警察質(zhì)素差別,「香港係差人、九龍係差佬,新界係打更佬」,意思是不言而喻。
作者簡介
林建強,刑事司法理學士,湖北警官學院客座教授。退役香港警察偵緝警署警長,從事刑事偵緝工作卅多年,曾獲香港特區(qū)政府頒授警察榮譽獎?wù)聞飒?。學術(shù)方面以警察史、犯罪學、幫會等研究方向。亦為歷史文物收藏家,曾獲「全國十大警史文物收藏名家」名銜。編著出版《中國禁毒文物》圖冊。
頂圖:1920年代的長洲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