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西,簡稱「晉」,源於春秋時期,這裏有一個強大的諸侯國——晉國。其鼎盛時,疆域範圍不僅涵蓋今山西大部,還包括今陝西、河南、河北及山東的部分領(lǐng)土,稱霸諸侯逾150年,素有「一部春秋史,半部晉國史」的說法。後來,晉國被韓趙魏一分為三,湮滅在歷史的長河中,因此,山西又被稱為「三晉」。
那麼,晉國究竟因何而來?其首任國君或其先祖、始祖是誰?以及其對後世又有哪些影響呢?
受封古唐地
西周初年,今山西境內(nèi)有一個古唐國,淵源可追溯至上古時期的陶唐部落及唐堯時代,是一個有著久遠綿長歷史的小方國。
晉國博物館大門口雕像
當時的周王朝,天下初定,變亂頻仍。到了周武王兒子周成王時,唐國發(fā)生叛亂,被攝政的周公旦率兵剿滅。之後,成王將唐地封給其弟姬虞。因姬虞在兄弟中排行第三,後人便稱其為唐叔虞。
唐叔虞,字子於,周武王姬發(fā)子,周成王姬誦同母弟,母為齊國開國君主姜子牙之女邑姜。
關(guān)於唐叔虞名字由來及其被封唐地一事,《史記·晉世家》記載,當初,武王與叔虞母邑姜相會,夢見天神對他說:「我讓你生個兒子,名虞,以後將唐地封給他?!贯醽恚亟划a(chǎn)下一子,其掌紋與「虞(古虞字筆劃較少)」字相近,武王遂給孩子取名為虞。
《史記·晉世家》還記載了一個「桐葉封唐」的故事,大意為,武王去世及周公滅唐後,一天,年幼的成王和叔虞玩耍,將一片桐葉削成圭形,遞給叔虞說,以此封你。史官記錄後,要求擇日舉行分封大典。成王說,這是在開玩笑。但史官認為「天子無戲言」,於是遂封叔虞於唐。《呂氏春秋》亦有類似記載,只不過史官變成了周公。
以上兩個故事,歷來頗具爭議。有人認為有一定的可信度,也有人認為純屬虛妄和荒誕。但不管怎麼說,叔虞受封於唐,則是不爭的事實。那麼,唐地究竟在哪兒呢?
《史記·晉世家》記載,「唐在河、汾之東,方百里」?!负印辜袋S河,「汾」即今山西母親河汾河,但這只是大概方位,並無確切所指。目前,根據(jù)相關(guān)考古研究,史學家較為一致的意見是,唐地在今山西南部翼城縣一帶,畢竟,距翼城不遠的曲沃縣曲村鎮(zhèn)北趙村一帶,曾發(fā)掘出大量晉國早期國君的墓葬,出土珍貴文物無數(shù)。
天子的同胞兄弟受封領(lǐng)地,必然要昭告天下,舉行盛大的冊封大典。《左傳·定公四年》記載,叔虞封唐時,成王賜其華麗的車子,以及巨鍾、大鼓、皮甲等,同時,因唐地處於夏人故墟,遂頒布《唐誥》,希望叔虞能「啟以夏政,疆以戎索」,即要順乎當?shù)孛耧L,靈活管理封地。
之後,叔虞來到唐地,正式開啟了其唐國國君的生涯。據(jù)說,在唐地,他勵精圖治、因地制宜,大力發(fā)展農(nóng)牧業(yè),很快便卓有成效、政績斐然,並收穫了「異莖同穗」的禾苗。
晉國博物館內(nèi)「唐獻嘉禾」雕像
《史記·魯周公世家》記載,叔虞得到該禾苗後,認為這是天降祥瑞,親赴京城獻給成王。成王命其送給正在東方平叛的周公,並作《饋禾》一詩。周公收到禾苗後,亦作詩《嘉禾》,頌讚成王之命??上У氖牵@兩首詩,並未流傳下來。
此外,還有一種說法,即叔虞封唐前,就已成年,並跟隨父親南征北戰(zhàn)、建功立業(yè)?!秶Z·晉語》亦記載,叔虞曾射死過犀牛,後來才封於唐,而成王和周公正是看中叔虞的勇猛及才幹,方才將其封於唐堯故地,以藩屏周室。
唐叔虞去世後,其子燮父繼位,改國號為「晉」,從而開啟了晉國煌煌逾600年且波瀾壯闊的歷史進程。
叔虞之方鼎
曲沃縣晉國博物館內(nèi),有一尊青銅鼎,名叔虞方鼎。鼎不大,總高僅27厘米。鼎外壁及4個圓柱足上,均有漂亮的紋飾,屬於商晚期至周早期青銅器紋飾的特徵,給人以古樸、美觀和大氣的感覺。
晉國博物館內(nèi)叔虞方鼎
仔細觀察該鼎,可見其內(nèi)壁有許多銘文,共8行48字。銘文大意為:某年十四月,周成王在成周(今河南洛陽一帶)舉行盛大典禮,其間,賞賜給叔虞華服、車、馬、貝幣及犬若干。叔虞為紀念此事,特意鑄造了這尊銅鼎,以弘揚成王的美德。
眾所周知,一年12月,閏年也就13個月,但這裏卻出現(xiàn)了「十四月」,讓人頗為費解。銘文關(guān)於這句話的表述為「惟十又四月」,於是,考古學家遂將其解讀為「十四月」,這是因為,商周時期,置閏尚不準確,有時候,一年中會有兩個或三個閏月出現(xiàn)。
不過,也有專家提出不同意見,並認為,此次盛典,是成王親政後,經(jīng)過十個月營建,並在成周新都落成後的第四個月,邀請?zhí)煜轮T侯前來朝賀,因為叔虞治唐有方,遂對其大加封賞。
儘管銘文的釋義仁者見仁、智者見智,但基本可以肯定的是,這尊青銅方鼎,是迄今為止發(fā)現(xiàn)的唯一一件有關(guān)唐叔虞銘文記載的青銅器,有著極為重要的學術(shù)研究價值。那麼,這尊銅鼎從何而來?又是在哪裏發(fā)現(xiàn)的呢?
晉國博物館工作人員盧婧介紹,該鼎來自博物館內(nèi)晉侯燮父的墓葬。以前,這地方屬於晉侯墓葬群,埋葬著自燮父以來多位晉國早期的國君及其夫人。至於唐叔虞的墓葬,並未發(fā)現(xiàn)。後來,發(fā)掘完畢,才在墓葬遺址上建起了博物館。
站在館內(nèi)燮父墓上方,可直觀看到這座規(guī)模宏大的墓葬形制。其中,墓坑內(nèi)專門用燈帶標註的「盜洞」兩個字清晰可見。
出土叔虞方鼎的晉侯燮父墓
曾參與發(fā)掘該墓葬的一名考古專家介紹,由於當?shù)毓拍馆^多,此前經(jīng)常被盜。2000年10月,一名在押犯為立功,向公安局舉報說,有人曾在該地盜挖過古墓,但未成功。後經(jīng)其指認,並經(jīng)考古勘探、發(fā)掘,才確定這是燮父及其夫人的墓葬。其中,在燮父墓中,出土了叔虞方鼎。遺憾的是,因盜墓分子曾使用過炸藥,該鼎出土時破碎為數(shù)十塊,後經(jīng)北京大學考古專家們長時間拼合修復,才呈現(xiàn)出其原本的模樣。
如今,叔虞方鼎作為考古標本留在了北京大學賽克勒考古與藝術(shù)博物館,而晉國博物館內(nèi)的該鼎則為複製品。此外,燮父墓中,還出土過一件名為「晉侯鳥尊」的青銅器。該「鳥」高冠直立,回首凝望,造型極為奇巧俊美,現(xiàn)藏於山西博物院,為該院鎮(zhèn)院之寶。
祭祀越千年
太原西南,懸翁山下,巍然矗立著一座大型古典園林,每年都會吸引五湖四海的遊客前來觀光和遊覽,這就是晉祠——中國現(xiàn)存最早的皇家祭祀園林。
晉祠,又名唐叔虞祠,是為紀念晉國開國君主唐叔虞而建。歷史上,因唐叔虞被尊稱為晉王,又被歷代皇家追封為興安王、汾東王,因此,晉祠又曾名晉王祠、興安王廟、汾東王廟。
唐叔虞的封地在晉南翼城縣一帶,為何其宗祠卻遠在距翼城以北數(shù)百公里的山西省會太原?有人認為,叔虞的封地其實就在太原,當?shù)刂两襁€流傳著許多有關(guān)唐堯的故事,屬於古唐國所在地。還有一種說法是,叔虞後人中,有人遷至太原,為紀念先祖,遂在晉水源頭修建了唐叔虞祠。
關(guān)於唐叔虞祠始建於何時?如今已不可考。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在《水經(jīng)注》中記載:「際山枕水,有唐叔虞祠,水側(cè)有涼堂,結(jié)飛梁於水上?!褂纱丝梢?,至少在北魏時,當?shù)鼐鸵呀?jīng)有了唐叔虞祠,且頗具規(guī)模。
漫步晉祠園內(nèi),只見古木參天、廟宇森森。其主殿聖母殿前,更是遊人如織、熱鬧非凡。工作人員范笑介紹,自《黑神話·悟空》爆火後,前來晉祠遊玩的遊客逐日增多。
晉祠聖母殿
聖母殿,即紀念叔虞母邑姜的大殿。晉祠的祭祀主角為唐叔虞,為何主殿卻為聖母殿?這是因為,北宋初年,宋軍在攻打太原(時稱晉陽)時吃了大虧,出於政治考量,有意抬升邑姜地位,模糊人們對唐叔虞的崇拜,畢竟叔虞代表著強晉,而這是趙宋政權(quán)不願看到的事。於是,宋仁宗年間,趁著地震造成叔虞祠正殿被毀之機,正殿原址上建起了聖母殿,而叔虞的祠堂則移至別處,且規(guī)模要小很多。
晉祠聖母殿內(nèi)聖母邑姜塑像
唐叔虞祠大殿位於晉祠內(nèi)一處兩進院落,環(huán)境幽雅、肅穆祥和。其現(xiàn)存建築為元至正四年(1267)重修,具有典型的元代山西地方特色。大殿神龕內(nèi),供奉著唐叔虞的塑像,兩旁木柱上的盤龍怒目利爪、栩栩如生,給人以莊嚴恢弘之感。
晉祠唐叔虞祠大殿內(nèi)叔虞塑像
距唐叔虞祠大殿不遠,有一塊唐碑,碑文為唐太宗李世民所作。據(jù)說,隋末,李淵李世民父子起兵時,曾專程來到唐叔虞祠祭拜,祈禱叔虞能保佑其馬到成功、旗開得勝。後來,唐朝建立,李世民東征返回長安,途中駕臨晉祠,因感念叔虞之福報,親自寫下《晉祠之銘並序》,並勒石刻碑,其中有「克昌洪業(yè),實賴神功」之語,可見李世民對唐叔虞的感恩之情。
「時時出向城西曲,晉祠流水如碧玉?!惯@是李白描寫晉祠的詩句。他曾旅居晉陽多年,留下許多讚美晉祠的詩篇。其實,作為規(guī)制宏大、風光優(yōu)美的皇家祭祀之祠,歷史上,許多名家巨擘均光臨過晉祠,如:歐陽修、范仲淹、元好問、于謙,等等。
三晉之勝,以晉陽為最。而晉陽之勝,全在晉祠。如今的晉祠,更是以其三絕(周柏、難老泉、宋代彩塑)、三寶(聖母殿、獻殿、魚沼飛梁),以及1986年版《西遊記》取景地而聲名遠播,成為眾多遊客尤為鍾愛的網(wǎng)紅打卡地。(林宇 楊亮)(晉祠博物館提供晉祠相關(guān)圖片)
頂圖:晉祠唐叔虞祠